國內室內空氣污染的研究進展
我國最初大規模出現室內空氣污染是在20世紀80年代,隨著室內空氣質量的不斷惡化,人們開始關注室內環境污染問題,國家開始重視室內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。
在20世紀80年代,我國預防醫學工作者開展的有關室內空氣質量研究,主要集中于燃料燃燒、煙草煙霧和烹調油煙的研究。90年代初期,由于抽油煙機的廣泛采用和燃料結構的變化,一些傳統的室內污染物,如SO2、CO、CO2、NO2等對室內空氣的污染程度已大大降低。但隨著房屋裝修日益普遍豪華化,室內空氣污染物的來源也越來越復雜,在這樣的背景下,人們對室內空氣質量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,并且從國家層次開始著手室內空氣污染的控制工作。政府和科研人員對室內建筑裝修引起的室內污染研究更是關注,在繼續早期污染物研究的同時,科研工作者又進行了甲醛、氨、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以及多環芳香烴等污染物的研究。衛生部于1999年開始組織室內空氣衛生監督管理方法的調研工作,并委托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、環境衛生監測所牽頭進行了有關文獻調研及專家走訪,主持召開了由全國25個單位參加的起草工作會,形成了“室內空氣衛生監督管理辦法(征求意見稿)”,并加緊制定配套的衛生標準及檢驗方法,繼續研究國內外相關法律、法規和標準,收集我國室內空氣污染的背景資料,最終完成了《室內空氣衛生監督管理辦法》。